發布時間:2021-06-08 作者:晏經理
翰岚工程管理有限公司長期以來一緻緻力于旅遊公共服務保障設施建設規劃,可以全過程實現項目的前期考察、市場調研、實地勘察、整體策劃、包裝提升、團隊研讨、精細編撰及上會評審等服務。翰岚咨詢從業人員均具備5-13年的行業經驗,已與國内各大知名咨詢機構、社會企業及規劃設計研究院形成了長期的業務合作關系,公司主要業務範圍涵蓋:建築、農業、機械、電子信息、輕工、紡織、建材、鋼鐵、醫療、林業、節能與循環經濟、市政公用工程、生态建設和環境工程等領域,已成功編制案例上萬個,服務地區包括:河北、山東、遼甯、黑龍江、甘肅、吉林、青海、河南、江蘇、湖北、湖南、浙江、江西、廣東、雲南、福建、海南、山西、四川、陝西、貴州、安徽、北京、重慶、上海、天津、内蒙古、廣西、甯夏等地。翰岚咨詢具有專業的文案企劃咨詢團隊,在為客戶提供旅遊公共服務保障設施建設規劃制作的同時,還可為客戶提供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建議書、計劃書、投标書、節能評估報告、穩評報告、規劃文本、實施方案等文案的代寫,歡迎各地客戶前來咨詢,聯系人:晏工,電話:15617970480(微信同号)。
旅遊業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帶動作用大。我國旅遊休閑消費具有巨大的市場需求和發展空間,但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亟待提高。實施旅遊休閑重大工程,是适應人民群衆消費升級和産業結構調整的必然要求,對于擴就業、增收入,推動中西部發展和貧困地區脫貧緻富,促進經濟平穩增長和生态環境改善意義重大,對于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培育和踐行社會核心價值觀也具有重要作用。
從近幾年密集發布的政策看,旅遊設施建設已經進入飛速發展階段。在旅遊設施屬性層面,政策的分類更細,指向性與可操作性更強。在《“十三五”旅遊業發展規劃》與《“十三五”旅遊公共服務規劃》兩個規劃的總指導下,專項性的旅遊設施相關政策主要集中在交通運輸設施、新型旅遊設施、衛生設施、旅遊信息化設施、旅遊設施投融資、設施用地六個方面,這些政策将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提到了新的高度。
其中,《“十三五”旅遊公共服務規劃》是旅遊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的綱領性文件,系統性的對旅遊公共服務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要求。提出了六大發展理念(補齊短闆,增加供給,全面創新、提質增效,融合共享、引領發展,科技支撐、智慧發展,均等公平、全域覆蓋,深化改革、規範發展)與六大發展目标(信息化、品質化、均等化、全域化、現代化、國家化)。這六大目标對旅遊公共服務提出了有别于傳統服務的要求,更具時代性。在這一綱領性文件中,還明确了旅遊公共服務發展的8大任務和16項重點工程。涉及旅遊基礎設施、旅遊交通體系、公共信息服務體系、旅遊休閑網絡、旅遊安全保障服務體系,以及重點建設的智慧旅遊、廁所革命、旅遊交通、旅遊安全救援等多方面内容,覆蓋了旅遊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設施的主體推進結構。
此外,在旅遊交通設施建設方面,交通運輸部與國家旅遊局等聯合發布的《關于促進交通運輸與旅遊融合發展的若幹意見》明确提出對“旅遊交通基礎設施統籌規劃”,這是對交通與旅遊的有效整合,将使交通系統納入旅遊思維和旅遊模式,這是非常大的進步。而“快進”與“慢遊”概念的提出比之以前更為科學。因為進入的便捷性、遊覽的觀光性、遊樂性、服務性、支持性非常符合旅遊的規律和當下自駕、自助等個性化旅遊特征。用遊覽特征指導交通體系建設,将有效地把旅遊的價值模式導入到旅遊基礎設施建設中來。
一、旅遊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設施的概念及體系
旅遊基礎設施與旅遊公共服務設施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兩者間并沒有嚴格的區分,很多設施都具有服務一體化的特征。以下為了讨論的方便,從服務屬性層面将兩者做一區分。
旅遊基礎設施是指為旅遊者提供公共服務的物質工程設施,是用于保證旅遊活動正常進行的公共服務系統,具有功能複合性、設施景觀化、服務多群體、承載彈性化的特征,包括能源供應系統、供水排水系統、交通運輸系統、郵電通訊系統、環保環衛系統、防衛防災安全系統六大體系。
旅遊公共服務是指由政府和其他社會組織、經濟組織為滿足遊客的共同需求,而提供的不以盈利為目的、具有明顯公共性、基礎性的旅遊産品與服務的統稱,是提供社會性結構的設施。它以增強遊客體驗感、滿足遊客公共需求為核心;以整合資源、配置産業要素平衡、突破薄弱環節為導向,以旅遊産業發展及旅遊目的地的快速打造,以及全域旅遊的夯實發展為目标。其體系架構包括硬件服務設施(公共服務中心、交通服務設施、醫療保障設施等)與軟件服務(公共信息服務、安全服務、行政管理)兩大類。
旅遊的本質是消費的搬運,而旅遊消費業态的支撐需要大規模的旅遊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設施體系。如果說不同的旅遊消費業态是一個個蘋果的話,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設施則是結出蘋果的大樹,隻有大樹基礎深厚、根深葉茂,分支豐滿,才能結出碩大健康的蘋果。因此,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需要增加投入、深化結構,形成與商業服務的良性互動。
此外,旅遊設施與城市設施具有非常大的關聯性。在全域旅遊背景下,應把旅遊要素與旅遊産業特征有效的體現在城市結構、土地利用、景觀結構、文化體現,以及國民經濟發展的整體結構中,凸顯旅遊的作用,實現城旅融合發展架構,使旅遊産業有效借力于城市與鄉鎮旅遊基礎與服務設施,發展自身體系結構,從而推動旅遊基礎設施與服務設施的建設。
二、六大主要任務
1、加強旅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
2、加快旅遊産品開發。
3、積極推動鄉村旅遊和旅遊扶貧。
4、穩步推進重點旅遊區發展。
5、紮實推進全域旅遊。
6、大力推動旅遊創業創新。
三、八個領域項目建設
1、旅遊公共服務保障工程。
2、重點景區建設工程。
3、旅遊扶貧工程。
4、紅色旅遊發展工程。
5、貧困戶鄉村旅遊“三改一整”工程。
6、新興旅遊業态培育工程。
7、旅遊創業創新工程。
8、綠色旅遊引導工程。
四、五大旅遊設施體系建設提升
1、旅遊交通體系——道路+節點構成收益結構
旅遊交通體系有“大交通”與“小交通”之分。“大交通”指“鐵路旅遊、公路旅遊、水上旅遊、低空飛行旅遊、交通文化旅遊”等旅遊與交通的創新結合模式。而“小交通”不是交通的問題,是交通設施、交通方式,或稱為“行”和“遊覽”之間的結合模式問題。它可以分為三類:一是用現代交通形成收益結構,如索道、低空旅遊等,都是高收益性交通形成的旅遊觀光創新模式;二是傳統遊憩型,指傳統生活中形成的交通方式與遊憩方式相結合構建的創新型遊樂模式,如雪橇、馬車、騎馬、牛拉車、狗拉車、滑杆、轎子等;三是時尚交通方式構建的遊憩交通方式,指具有遊樂化特征的交通運輸與觀賞遊憩一體化的産品,如三人自行車、觀光小火車、單軌高空觀光車等等。
在全域旅遊下,旅遊交通網絡是空間整合非常重要的一環,全域旅遊,關鍵在路!一條美公路,可以形成全域升級。旅遊道路包括風景道、自駕道、運動道、休閑道、文化道、賽道等,其核心結構為大尺度的景觀節點、服務節點、休閑度假點、軟性活動組織等四方面。
大尺度的景觀節點,是指沿路形成的大面積、大尺度的景觀結構,是構成全域旅遊的重要内容;服務節點,包括從遊客集散中心到多樣化服務平台構建的道路服務體系。從業态消費角度而言,旅遊道路應在服務理念創新的前提下,遵循“道路是硬件,節點是重點”的原則,針對市場進行節點與服務模式設計,并由此形成度假村、營地、服務站點、驿站、餐飲、戶外活動區等多樣化的産品,同時對應90後生活方式,通過微信、APP等社群化營銷與社群化互動,形成産品化消費體系,構成收益回報結構,終構建旅遊道路服務體系。
交通節點、交通集散構成旅遊交通的服務結構和旅遊交通的産品化,驿站是其中重要一種形式。驿站的設計講究本地化的特征與商業化的服務。同時,應導入富民結構,實現共建,并在驿站形成遊客與當地居民的交融與互動。
2、衛生設施體系——商業模式創新
充足供給、人性化供給、文明水準提升,以及連鎖經營結構、生态化處理水平、科技結構的有效利用等是衛生設施非常重要的提升方向。由光大推動的生态化廁所連鎖結構實際上代表着一種方向。旅遊廁所由衛生服務、公共免費服務模式轉化為收益型、統一監控型、連鎖持續經營型的生态驿站、旅遊驿站模式,在未來的5年—10年一定會成為中國重要的創新。
廁所革命解決的遠遠不是經濟問題,更大程度上,是文明程度的提高,是人性化市場需求的滿足。我國服務水準、服務能力的提升,高水準服務體系的形成,關鍵在其商業模式的創新。這需要有效借助國家支持資金,利用資本效益,導入體系化的連鎖架構。此外,營地、碼頭、驿站、風景道、觀景台等可以利用“廁所革命”所創造出來的創新商業模式,來進行基礎設施建設的創新與服務。
3、信息化設施建設體系——物聯網支撐下的管理體系升級
以國家旅遊局發布的《關于實施“旅遊+互聯網”行動計劃的通知》為标志,旅遊設施的信息化元素滲透開始加速。其中,打造旅遊基礎數據平台及大數據旅遊體系,構建“政府數據+互聯網數據+景區酒店數據”的一體化結構都将成為信息化建設的重要内容。
具體而言,旅遊物聯網在未來會成為旅遊資本市場的寵兒。物聯網在旅遊中的作用将逐漸顯現,特别是以互聯網為支撐形成的基于物聯網的服務體系升級,基于物聯網的監控、安全,以及管理都将受到資本青睐。實際上旅遊物聯網管理體系代表着今後旅遊産業服務升級、管理升級和運營收益升級的一個方向。需要說明的是,智慧化管理不僅僅是硬件,重要的是從智慧化辦公平台到智慧化監控系統、智慧化流量監測、基于大數據的智慧化應用等方面的智慧化體系的形成。綠維創景開發的景管通(旅遊管理體系)、景遊通(旅遊遊客服務體系)是一次信息化管理升級的嘗試。
旅遊LBS(基于位置服務)是旅遊中重要的架構之一,它既可以“定”人,又可以互動。LBS可以形成導覽服務、導遊服務,以及基于位置服務的互動分享服務系統,使社群、交友服務得以實現。
4、夜間娛樂設施——燈光打造是關鍵
夜間旅遊設施是目前很多旅遊景區突破的重點。特别是城市旅遊景區,通過夜間基礎設施提升,帶來大規模的遊客停留,形成2~3天的旅遊消費,形成強大的商業效應。
夜間服務無論是廣場上的水秀、燈光秀、影妝秀,還是篝火晚會,都是公共産品,不是商業化産品。但通過公共産品的提升優化,能夠豐富旅遊産品、延長遊客駐留、擴大旅遊消費、形成旅遊,形成夜間的商業化聚集。
通過燈光打造形成夜觀光、夜景區、夜市、夜演藝等産品,構建光影,是夜間娛樂設施提升的關鍵。比較成功的案例,如大雁塔北廣場,通過激光水秀,每晚聚集5萬人,對周邊的客棧、酒店等消費業态形成極大的升值價值。綠維創秀即是在此理念下,通過燈光及各種秀的打造,形成夜間吸引核,實現周邊客棧、酒店等服務設施的升值,形成商氣、人氣、消費聚集的休閑聚集中心,真正實現旅遊景區的“夜間革命”。
5、旅遊公共服務中心——使公共服務與商業化服務結合
從旅遊集散中心、遊客中心到服務節點體系,由此形成的旅遊公共服務遠遠超出了門票和導遊的概念。實際上旅遊公共服務中心包括遊客集散功能、導遊導覽功能、自駕服務功能、自行車服務功能、跑步賽道服務功能、自主性探索旅遊服務功能等六大超出常規的旅遊景區服務功能。
基于休閑度假節點與旅遊交通的結合,旅遊公共服務中心的提升,應将旅遊服務與旅遊交通并融,構建旅遊節點服務體系,導入商業機構與模式,突出個性化特征,使公共服務與商業服務一體化,終形成多樣化業态服務支撐。同時,用互聯網模式打造集散服務的平台結構(線上線下一體化),大化實現“旅遊+服務”結構的價值。
遊客服務中心一般圍繞遊客集散的現實情況進行布置,但由于高鐵、高速與旅遊交通體系并不完全統一,因此,遊客服務中心的選址,不僅要考慮交通,還要考慮功能的完善和提升。